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当前,基层一线受政策、环境、平台、待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基层人才紧缺、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实现人才向“下”集聚?“林邑聚才”计划明确,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通人才向“下”集聚的“阻点”,让人才向“下”成为常态。
实施向基层倾斜的招录政策
基层一线,是培养和锻炼人才的试验田,那里事务繁多、矛盾复杂,最能磨砺人的意志,也最能锻炼人的能力。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更多地从基层一线发现、使用人才,打开从基层选拔使用人才的“绿色通道”,为优秀基层人才 “脱颖而出”提供便利。“林邑聚才”计划提出,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政策,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和开考比例,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力度;改进和完善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办法,适当降低开考比例等措施。
按照“林邑聚才”计划的有关精神,今年启动的专门针对基层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而开展的“名校优生”工程,在严格执行申报招聘用编计划、核准和发布招聘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考试、面试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程序的同时,将面试的开考比例从1︰3降低到1︰2,并简化招聘程序,即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引进人才。通过简化招聘程序、适当降低开考比例的方式,解决基层招人难的问题。同时,为加大对服务基层的各类人才的保障力度,“林邑聚才”计划明确,鼓励县市区对在农村基层服务的全日制本科生或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生活补助。
加大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
宜章梅田有位种了30多年菌子的“种菇大王”黄永忠,1985年就开始种菇,在当地无异于“田秀才”,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但最近他遇到了“麻烦”,种惯了平菇等日常菌种的老黄,学着种植灵芝和秀珍菇时,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土里迟迟不见动静。满心焦虑的老黄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宜章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在专家的指导下,不出20天,菇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老黄喜笑颜开地说:“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以后还可以尝试种更多的品种。”
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和引导专家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市、县两级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余人服务农村基层。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基层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科技人才资源分散、服务手段单一等现状,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各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科技人才力量,争取和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416名,“三区”科技人才24名,其他各类技术人才29名,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由省派科技副县长或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团长,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对全市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全覆盖。为进一步巩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在“林邑聚才”计划中进一步明确:加大选派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团队式、成建制推进科技人才向贫困县、贫困村全覆盖,给予科技特派员适当生活补助和差旅费报销。在此基础上,借鉴选派科技副县长的成功经验,探索推行科技副乡(镇)长选派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扶贫、扶智、扶业。
资兴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张妮为唐洞街道香花村种植户示范讲解葡萄春季抹芽技术。
特别设置乡村人才评价认定标准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活跃着无数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草根艺人”等民间乡村人才,他们身怀“技艺”,扎根民间,在各自的领域享有盛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乡村人才却面临着“散兵游勇”“无名无份”的现状。“林邑聚才”计划在人才分类目录中特别设置“D类乡村人才”,明确了一系列的评价认定标准,由此,在基层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等人才也有了一张确定的“新名片”——乡村人才。
“科学评价、准确认定乡村人才,是做好乡村人才开发、培育的核心”,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李罗丝说。为此,根据我市乡村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及民间乡村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参照农业部《关于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参与因素》,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林邑聚才”计划将乡村人才划分为八类,第一类是社会管理型人才,“政治素质高、群众认可度高、致富带富和乡村治理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二类是生产型人才,“带富致富能力强的种植、养殖、捕捞、农产品初加工能手”;第三类是经营型人才,“经济效益较好,且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农民工转移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村经纪人”;第四类是技能带动型人才,“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领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村能人”;第五类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经济、科技等活动中有创新或发明创造,推广应用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乡村科技人才”;第六类是技能型人才,“引进、推广新品种或先进技术,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农技服务能手”;第七类是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优秀乡村医生、优秀乡村教师、具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第八类是社会服务型人才,“在传承当地民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体育、社会工作人员、民间艺人”。
李罗丝告诉记者:“乡村人才的评价标准既是评价认定的依据,也是引导、培育民间乡村人才的 ‘导向仪’‘风向标’。‘林邑聚才’计划着眼于‘致富带富’这个核心,综合考虑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社会评价等因素确定了评价标准。下一步,相关部门要根据评价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具体操作办法对乡村人才进行评价认定。”
全面培育开发乡村人才
临武县派科技特派员陈志勇深入临武县南强镇九泽水村开展鸡鸭养殖技术培训
尽管乡村人才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培育引导和有力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产品科技含量低、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一些民间乡村人才的创业热情,一些民间技能技艺正濒临失传。如何挖掘、培育乡村人才,进一步增强他们“致富带富”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林邑聚才”计划从培育开发、创业扶持、表彰激励三个方面,充分挖掘激活民间乡村人才资源。在培育开发方面,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统筹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发乡村人才资源。通过全面统筹、整合目前各类培训、培育计划,统筹抓好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人才。同时,“林邑聚才”计划支持优秀乡村人才自发开展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鼓励优秀乡村人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专题讲座、实地指导、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由所在县市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乡村人才的创业扶持方面,“林邑聚才”计划提出,对经认定的乡村人才创办的发展前景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经济实体,除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外,按照实际投入的50%、最高给予10万元的资助。在表彰激励方面,每年给予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乡村人才每人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不断增强乡村人才的荣誉感和影响力,提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谈到下一步工作,李罗丝介绍,我市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出台实施相关细则和配套措施,进一步落实落细“林邑聚才”计划,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使乡村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