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桂东县大塘镇船塘村的稻田在晨雾中翻涌绿浪,70后退伍老兵郭日山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禾苗叶片,眼角皱纹里盛满笑意。“那年看到60多岁的老人还背着铺盖外出打工,心里像扎了刺。”2017年春,他顶着家人“放着高校高薪不做当农民”的质疑,带着一腔热情返乡创业。
从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劝人流转土地,到带着农户泡在田里改良土壤,再到集中连片流转土地260余亩,郭日山开创原生态优质稻套养高山禾花鱼的立体种养模式。2018年,郭日山联合有种植基础的村民成立桂东县塘荷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100余户农户入社,种植桂东高山冷水稻米1000亩,养殖高山禾花鱼500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
村民的认可,基层治理的需要,郭日山于2018年被村民推选为船塘村党支部委员。2020年,船塘村班子换届,郭日山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了船塘村“领头雁”,后来也成为了“郴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担子重了,步履匆匆。郭日山将运转成熟的合作社托付给种植能手张友廷,全身心投入基层服务一线。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场所,村民的诉求就是他的行动指南。修缮年久失修的灌溉水渠、协调解决宅基地纠纷、指导村民农作物生产种植、帮农户对接农产品销路、争取项目资金改造老旧村道……“只要关乎群众利益的事,就是我为之努力实现的事。”郭日山常说。
郭日山(右一)指导村民冷水米稻田翻耕。
2010年,党委政府诚挚的“返乡创业”号召和家乡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在外打拼14年、积累了丰富皮具加工经验的陈少军,带着积蓄与技术毅然回到桂东老家。他租下村里闲置厂房、购置现代化流水线设备,首批招聘20名村民,创办纪成皮具厂。从手把手培训工人操作设备,到四处奔波拓展订单,陈少军凭借精湛工艺和诚信经营,不仅让皮具厂在市场中稳步发展,更切实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用行动印证了“返乡创业能致富”的道路。
陈少军的实干与担当,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拥护。2017年,蛟龙村村委换届,他当选村委会主任;2020年他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为了更好地服务村庄发展,陈少军将皮具厂运营托付给妻子,全身心投入乡村治理工作。“咱们蛟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村民大会上,他坚定地说道,“只要路子对、肯下劲,土里也能刨出金疙瘩!”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靠山吃山”,推动400亩油茶林高标准改造,引进优质油茶品种,茶油产业提质发展;引入智慧农业技术种植高山冷水米,并实施稻油轮作,科学配置360亩油菜田,打造“观花+榨油”农旅融合新亮点,实现“一地多收”。
谈及基础设施建设,陈少军擦着额头的汗笑道:“路通了,水畅了,乡亲们的心气儿更顺了!”。他跑部门、争项目、争资金,硬化毛家垅、岭脑、小坑等产业道路10公里,让农产品运输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同时,协调整修日新组、排里组、老因组1000余米河堤与灌溉水渠,保障农田灌溉,筑起防洪屏障。
“看到村里一天一个样,再累也值!”陈少军望着蓬勃发展的村庄,目光坚定。“我要带着大伙接着干,把蛟龙村建成人人羡慕的好地方!”
蛟龙村召开“屋场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盆洞的村道上,95后小伙扶启宏——这位放弃城市白领工作的“新农人”,正凝神翻看手机里存着的300余张照片:田垄间弯腰劳作的乡亲、院落里丰收的笑颜、山坡上新垦的梯田…每一帧都是百姓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串联起他自己的返乡蜕变之路。去年8月,他作为后备干部回到盆洞,放下行囊便俯身田间,跟着老支书跑遍全村12个山头。从晨露未晞的稻畦到暮色中的农家小院,他用脚底泥土丈量“立体种养蓝图”,将专业知识与乡土实践融合,渐渐洗去都市青年的书卷气,成长为了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咱们村的地理条件,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产业。”说起村里的发展前景,扶启宏信心满满。在组织的重点培养下,扶启宏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通过补选,如今已成为盆洞村的党支部委员。
扶启宏走访群众。
“头雁”强,则发展快。近年来,正是这群领航者躬身田野的坚守、深耕产业的担当、心怀民生的炽热,催动大塘镇产业筋骨更强健、村民钱袋更殷实、治理根基更稳固。如今,在大塘沃野上,隆平高科、蓝老爹、全新果蔬、塘荷稻谷、森宜食用菌等一批省市农业龙头与示范社蓬勃成势,这卷由“茶米油菜”织就的振兴长图,正迎着晨光恣意铺展。
桂东县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千亩冷水稻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