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因三峡大坝建设需要,重庆市忠县的3镇13村共移182户703人迁至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至此,三峡移民百姓所组建的村落命名为龙潭新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成建制移民村,二十多年来,在各级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属地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龙潭新村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了省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文明村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以党建为引领,全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塑造队伍
自移民以来,龙潭新村立足现有条件,坚持从强化党组织阵地建设着手,打造了布局规范、整洁美观、内容丰富的党员活动室,有效促进党内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党建工作质量得到更好地提升、村“两委”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持续巩固。2023年郴州市承办省第二届旅发大会期间,白露塘镇紧紧围绕旅发大会转,吹响城乡风貌提质的号角,龙潭新村党员积极响应。他们有的在带头整理门前杂物、有的在带头拆杂拆旧、有的在带头清理村内水渠,用自身的切实行动带动全村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干,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画面。全村共拆除11栋杂、旧房,腾出312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排排杂、旧房的倒下不仅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也实现了龙潭新村旧貌换新颜,现在,这里空间更加开阔、视线更加宽广、环境更加靓丽。
以民生为基础,大力深化文明创建,美化村庄
驻龙潭新村工作队因地制宜,聚焦群众生活服务短板,通过修缮鱼塘、打高标准水井,有效改善生产用水质量,解决季节性缺水的痛点。对破损的18个路灯进行维修,保障群众夜间出行安全,基础设施一年比一年完善。2023年以来,龙潭新村大力推行“三长制”工作,选优配强邻长队伍15人,确保户户有人联系、家家情况有人过问,为辖区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代办代缴、卫生整理、跑腿等志愿活动40余次,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坚实基层自治基础。一直以来,这里的群众都有开展文体活动的传统,对此,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白天,村里开放青少年活动中心,不定期更新期刊杂志、文学读物,得到了村里广大青年的好评;夜晚,组织村民在村委会门前跳广场舞,广获村里老同志的点赞。同时村里还添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场,村民们可以参加球类、棋牌、广场舞等多种活动。现在,村里的矛盾纠纷也变得更少了,“四类”乡村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百姓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高。
▲“三长”走访群众。
以经济为抓手,着力盘活闲置资源,增强内涵
“没想到在郴州市的城乡结合部还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啊!”河南的承租方董总在和龙潭新村签署2000平方米发展用房租赁协议时十分高兴。
龙潭新村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田0.4亩,林地0.08亩,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龙潭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村“两委”也经常为此犯愁。近年来,驻龙潭新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以盘活村内现有闲置资源为先手棋,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先是将两处共2000平方米的发展用房以每年12万元全部出租,将闲置的村集体土地以每年8000元出租,再到利用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最终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增长率为305.3%,接近前三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总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充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未来,龙潭新村还将不断探索新做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结出累累硕果。
以发展为目的,聚力推动安置房项目,绘就蓝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仙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批准建房规划用地38亩,规划住房380套,与时俱进保障移民群众住房需求。2022年至今,龙潭新村将安置地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成立了11人组成的建房理事会,充分听取群众建议,科学规划安置地建设。目前龙潭村新增安置点项目(一期)已经完成土方作业,后续供水、供电、农转用建设也抓紧跟上。龙潭新村的移民百姓看到宅基地一天天都在变化的样子,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对区、镇、村干部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未来发展也更加有信心。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表示,2024年的工作目标是,把龙潭新村打造成集体经济强、人居环境好、群众素质高的“移民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进入全镇年度考核前三......,龙潭新村将继续在市级“四类”乡村建设上争先创优,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