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郴州党建>组工文苑

湾区历练:“沉”入佛山 “浸”思郴业

2023-07-21 10:52:52  来源:  字体: 【小】 【中】 【 大】

湾区沉浸式培训即将落下帷幕,从最初走近佛山的陌生感,到走进佛山的熟悉感,再到后来沉浸佛山的融入感,三个月的深入学习,佛山产业集群、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产城融合发展等太多优秀的经验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图片

我眼中的“四个佛山”

产业集群成就“佛山制造”。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支点城市、珠三角重要的商贸、工业和综合交通枢纽,佛山着力打造“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产业IP,已形成“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产业格局,产业集群效应走在全国前列。禅城区陶瓷产业、顺德区家电产业、南海区西樵纺织产业等,每个专业镇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产业名片。2022年,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中,佛山占了3个,分别是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和佛莞泛家居集群。制造业是佛山当家之本,也是经济顶梁之柱。佛山在筑牢经济底盘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蓬勃,截至2022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9456家。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更能推动佛山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重要标杆。

优良营商环境彰显“佛山温度”。无论是在与企业负责人还是企业员工的交流中,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佛山营商环境的赞不绝口,其中很多企业家也明确表示佛山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他们把佛山作为最初创业筑梦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对佛山营商环境的认可,离不开佛山在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深化改革的探索中积累的经验。2021年开始,佛山正式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建立完善的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近年来,佛山大力探索推行“非接触式”税费服务,通过上线“零跑动”可视化办税系统、建设“零窗口”智税云厅等创新举措,基本实现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办税缴费。此外,佛山还出台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25条扶持政策,通过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打造一批示范工厂和示范车间项目、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数字贷”并由财政给予100%贷款贴息等举措,帮助企业破解转型困境。佛山频出的这些“实招”、“硬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筑牢制造业当家的底盘,极力彰显了“佛山温度”,让企业家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真正成就企业家们的“匠心精神”。

数字化转型铸就“佛山速度”。2022年佛山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98.39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761.8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提升至全国第五位。目前,佛山市40.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无论是走访企业亲临高效的数字化工厂,还是聆听数字化智能化论坛,亦或是参加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国际“互联网+”等博览会时,我都能深切感受到佛山“逢企必谈数字化”的氛围,转型活力不断被激发。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制定,从服务商集聚到全流程跟踪辅导,佛山始终围绕推动中小企业“敢转型、会转型、转得好”这一命题展开数字化转型工作。将中小微企业和产业集群作为佛山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心,这也必将为“佛山速度”再次赋能。

产城融合描绘“佛山画卷”。千灯湖中轴线绵延舒展、岭南天地古今相融、顺德机器人谷横空出世……佛山城市嬗变的故事,正是从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变为地标的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过去15年,佛山城市更新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谋划、周密部署、高位推进城市更新与建设管理,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布局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显著优化。业态、生态、文态和形态有机结合,是佛山城市更新的重要着眼点。佛山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专项行动,三年来全市统筹推进57个城市形态提升项目。截至2021年9月底,已启动54个,其中开工45个,2018年至2021年累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打造现代宜居宜业生活空间的关键,佛山在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形态的同时,利用政策引导市场往产业提升、增加公共配套等方向发力,全力打造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融合空间,让城市有品质、有气质,让乡村有颜值、能增值。如今,多个城市公共配套项目的落地,让佛山环境、产业、商业、居住实现全方位提升:千灯湖金融高新区正被万达广场、地铁金融城、万科佛山地区总部等大型项目环绕,南海夏北永胜村成功引入开发商参与整村改造提升,文翰湖畔的季华实验室正冉冉升起……一幅幅产城融合的画面正在佛山缓缓呈现。

我对郴州的四点思考

打造产业集群必须为产业“补链强链”。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突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电子电容电池、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奋力构建“三主三新三优”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十二个优势产业链”和“六大产业集群”。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我市要重点做好产业集群技改规划、核心企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品牌创建规划、人才培训规划等分项规划,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指导,实施“一产业一规划,一产业一政策”,分步分类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政策,整合一批、调整一批、创新一批、提质一批、引进一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加强产业培育,把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如我市要以打造“永兴样板”为契机,持续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持续在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做强钨、钼、锂、白银等10条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深入研究集群效益,突出集群支撑,彰显集群要素,全力创建“国家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让企业“郴心如意”。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近年来,郴州创新实施企业服务专员、项目服务专员“两员服务”制度“送政策上门”,通过推行“签约即供地、交地即交证、拿证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园区“四即”服务,成立争资立项和招商引资两个联合作战指挥部等,全力打造“身在郴州、办事无忧”营商环境品牌。对标佛山,我市要通过绿色通道、召开集中审批会等方式,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各类手续办理;大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进一步降低企业在税费、融资、用工、用能、物流等方面成本,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最大力度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20条措施”落到实处。除了优良的营商环境,人才队伍的支撑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郴州要结合我市出台的“人才新政52条”,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研发中心,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多管齐下,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求真务实的干劲为郴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良发展环境。

推进数字化转型必须打造城市“最强大脑”。我市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基础不强、推进不快,数字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尚无一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甚至“工业1.0”阶段,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均只有1家,我市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任重道远。首先,要加强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行分类政策支持,对于已经接近或达到“工业3.0”阶段,具有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丰富的生产经营数据的中小企业,推动其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云端的工业应用软件改造生产业务流程和机械设备,提高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水平。其次,要围绕郴州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深度挖掘工业企业的需求,研发针对具体行业的产品,制定专业化、差异化和高端化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最后,要扩大数字人才培养规模。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数字化人才的培育,郴州要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结合我市人才培养现状,通过对人才结构与人才需求的梳理,加强高等教育培养力度。结合我市出台的“人才新政52条”,不断优化数字化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和平台打造,竭力推动我市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产城融合必须写好“协调发展”文章。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之间既为共生,又为互补,通过产业和城市良性互动发展,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我市要做好产业发展与城市经营结合的文章,确保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就要通过城市经营促进园区发展,改善园区条件,为园区产业发展、企业落地提供资金和环境支撑;要科学制定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标准厂房租金减免政策,探索尝试“先收后返”模式,杜绝“一免了之”。同时,要结合标准厂房建设和工业地产,进一步推进平台公司转型,把原有资产盘活,往平台聚集,围绕园区特色主导产业,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发展。此外,我市要对园区产业发展、交通路网、公共设施等进行科学安排,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严格控制园区工业用地,将工业项目中的生活配套用地集中起来形成片区,兼顾居住、商业、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对于我市的旧城区,主要通过打造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心商务区等方式推进产城融合,形成以组团、片区为基地的金融商务、现代服务、物流、旅游休闲、创意文化等产业中心,如北湖商业圈、五岭广场行政商务中心、裕后街夜市商圈等。城市近郊地区,主要通过借助丰富的农业、生态、文化资源,规划布局生态休闲农庄,着力构建环城生态休闲产业圈。以城市为载体,承载产业发展和生活空间,以产业为根本,提升城市品牌,驱动经济发展;以服务为保障,促进城市更新和配套完善,达到产业和城市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进而实现郴州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全方面高质量发展。

来源:爱郴州

作者:邓艳云

下一篇 湾区历练:告别夏之绚烂 迎接秋之收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7 www.czdj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郴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湖南红网 ICP号:湘ICP备18022240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