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是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近年来,汝城县在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组织引领各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探索推行“四出”“六靠”等多元化工作模式,以美丽屋场示范创建推动乡村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建什么?群众需求占首位
阳光明媚,汝城县土桥镇合兴村张家垅组山青水绿、秀美如画,64岁的组长李成林在村中散步,干净、整洁的村子让他满心喜悦:“我们的美丽屋场建设,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乡亲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仅用时三个多月,村子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合兴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相对分散。过去,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张家垅危旧房多、旱厕多,通组路没有硬化,崎岖难行,车子难开进,也无处停。2021年10月,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组织下,张家垅接连召开村民屋场会,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在家群众积极参加,一些在外人员也闻讯赶回来,围绕基础建设相关议题,踊跃发言。最终,拆旧拆危建设文化广场、修建集体餐厅、硬化村组路、接通到户路、圈养家禽家畜、围篱笆圈菜地等20多条意见建议成为张家垅村民小组的建设计划。同时,屋场会还从威望高、口碑好、热心公共事务的村民中选出6人,组建了村民理事会,承担起规划设计、摸底统计、材料运管和监督监管等任务,并推选李成林为理事会会长。
一条板凳话桑麻,群策群力画蓝图。汝城县在推动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常态化开展日访夜谈活动,举办屋场会和板凳会,将话语权交与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全县已组织50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日访夜谈,举办屋场会和板凳会2000多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万多条;217个村以自然村或村组为单位,全部建立起村民理事会等“四会”自治组织,成员超过5000人。
怎么建?群众力量无穷大
“过去我们搞公共建设,要没日没夜做工作,大家不理解,工作实在太难了。”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说,“后来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家都能主动参与进来,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工作推动起来就快多了。”
文明瑶族乡创新举措,推行政府出料、“四会”出力、乡贤出资、群众出工的“四出”模式。由乡政府选择供应商,以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统一采购水泥、沙子等材料,配送到村;公共区域材料费由村级乡村振兴资金结算,个人建设区域超过50平方米的,按每平方米30元自付承担;依托恳谈会、打电话、发微信等线上线下渠道,引导乡贤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通过捐款、免费提供机械设备、无偿捐献土地等方式,为家乡建设加油添力。政府主动作为,乡贤积极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
2021年,上章村由中央彩票公益金投入的长连排广场建设项目,包含拆旧拆危1900多平方米、硬化9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设,原本被承建方认为造价低于150万元就做不了,而在村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下,仅用46万元就完工了,群众还非常满意。村民黄文顺看到组里路硬化了,运输方便了,环境变美了,主动承包土地20余亩种植水果、金银花,一年多增收20余万元。
在土桥镇龙潭桥村,群策群力共同商定的“六靠”模式,也充分唤起了群众投身建设的热情和干劲。龙潭桥村坚持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资金整合、持续靠产业支撑,汇聚民智民力,推动屋场建设,用时不到一个月,358户1200多人的村庄,就完成了90%的拆旧任务。75岁的老支书曹普全感慨地说:“群众力量被激发,无穷而强大。”
依靠“四出”“六靠”等模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秀水村、韩田村、文市村,大坪镇隆兴村,土桥镇足田村,泉水镇旱塘村等一大批美丽屋场竞相绽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变成宽敞的硬化路,抵达村组后又通过平整的硬化道,延伸至农户人家;新修的集体餐厅宽敞明亮,花坛绿地星罗棋布,菜园菜地围起竹篱笆,家禽家畜被圈养……“这就是梦里的乡村模样,越看越喜欢。”张家垅组77岁的村民何双红说,盼了几十年的愿景成了眼前美景,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最初行动滞后的村民李某,现在也常常竖起大拇指夸赞村民理事会:“资金花到刀刃上,实事办到心坎里。”
“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实事办好,将好事办实,群众口碑自然就上来了。”濠头乡上河村第一书记张小雄说。上河村在乡村建设中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本地具有乡村气息的鹅卵石材料运用到水渠、挡墙、巷道等设施中,选择经久耐用的水泥砖做镂空菜园围栏,既节省了成本,又保留了传统的农村风貌。每次县里组织进村开展乡村振兴效果民意测评,上河村村民的满意度都在99.9%以上。
“工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汝城县始终坚持建设效果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的考评机制,常态化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民意测评,通过询问和问卷方式,每村抽取15户以上的村民进行测评考量。全县民调满意度始终稳定在95%以上。
群众的满意,除了显示在问卷上,也转化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泉水镇旱塘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家家户户种茶叶,种植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5200多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种茶村民户均年收入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湖南省农民合作社100佳。
“支部+合作社”让老百姓发展产业从单打独斗变为握指成拳,群众尝到了甜头,发展生产劲头更足,2022年全县种植辣椒12万亩、水果9万亩、生姜6万亩,汝城朝天椒登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单,汝城也获得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等金字招牌。
“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为群众建设,依靠群众才能行稳致远。”汝城县副县长黄柱兴说,“内生动力被激发,群众会在公共设施后续管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等各项具体实践中主动作为,推动村庄向里外兼修、业兴人和的方向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