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郴州党建>他山之石

弄潮儿向涛头立,浙江人才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1-08-17 09:31:33  来源:  字体: 【小】 【中】 【 大】

浙江,这并非先天丰足之地的“七山一水两分田”,陆域面积仅占全国1.1%,人口占全国4%,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倒数第三,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小省。

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指导,审时度势,向人才要创新,向创新要发展,抓住浙江传统优势制造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浙江成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在之江两岸书写了创新的故事。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勉励“浙江的人才优势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到浙江考察调研,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深刻变化,如何抓住先机,再上层楼,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正成为新时代浙江的历史使命。

图片

思想的阳光一旦照入实践的园地,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如苍穹北斗,为奋进的浙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人才强省战略嵌进浙江的治理基因,持续为人才强省注入新内涵、锚定新坐标。

从2010年到2017年,从“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浙江省委一直视人才强省战略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长策与大谋。2020年春天,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后,省委认为,打造“重要窗口”,关键在人才,省委全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作出《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目标是到2025年,将浙江省初步建成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特色领域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要推动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落地。重点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在创新平台上提能造峰,在创新人才上集聚裂变,在创新主体上倍增提质,在创新生态上争创一流,努力在创新策源上彰显浙江特色、展现浙江担当。”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2016年7月,浙江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即著名的“人才新政25条”。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为目标,提出了四个机制和一个体制: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机制,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让人才引进、产业集聚、平台搭建、配套服务等创新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立体式推进人才生态最优省建设。“在浙江,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人才已蔚然成风。”作为浙江创新生态的受益者,2005年即落户宁波的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深有体会。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是建设人才生态最优省的重要保障。“有顶尖人才到浙江来,都要亲自谈,面对面做工作。”袁家军这样要求浙江的干部。浙江不断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重大工作亲自推动、重要政策亲自研究、重点人才亲自对接。省委常委全部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袁家军亲自联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浙江高层次人才看来,“浙江各级领导干部看到高层次人才,都是两眼放光。”

图片

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也是最大的人才蓄水池。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直接关系经济发展。浙江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手抓,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从开始倒逼企业引才用才,摆脱路径依赖,到后来引导企业,各类人才活动都让民营企业家唱主角,再到现在依托企业,让企业站到前台,让政府退到后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从“要我引才”到“我要引才”,比房比车比阔的越来越少,比人才引进的越来越多。

人才工作抓得怎么样?以实绩论英雄。浙江连续17年开展的市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不搞面面俱到,切实以考核推动重点工作、带动面上工作。考核重点从数量到质量,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看人才的集聚度,也看对发展的贡献度。考核方式从书面到现场,2017年,浙江组织开展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各市委书记逐一向省委常委会口头述职,接受现场评议,市县普遍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

滔滔钱江,百舸争流,“用最优的政策引人才、以最优的服务留人才、把最美的风景给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首要抓人才”已成为浙江上下的共识。

图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缺少大院名校、大国重器是浙江的突出短板。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引导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筑巢引凤、提能造峰,成为浙江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的新课题。

浙江在布局创新源头、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着力构建以杭州为主引擎,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海自主创新产业带为先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军民融合示范区高水平发展,G60科创走廊等协调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推动浙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2018年2月,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建设西湖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新增一所大学。”校长施一公说,“更是为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增量改革作出贡献,成为浙江省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西湖大学自成立以来,已签约独立研究员149名,招收博士后239名、博士研究生608名,在人才集聚和科研创新上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西湖速度”。

同时,省政府、浙江大学等合力建设的之江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之江实验室按照“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组建,立足浙江现有科研基础与优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前沿。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我们就是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图片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如果说名院名所名室高能级科创平台已成为吸引一流人才的强大磁场,那么,“鲲鹏行动”则展现了浙江“全球揽才”的非凡魄力。

“缺少基础研究的深厚土壤,关键核心技术就很难冒出来,也难以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鲲鹏行动’就是要重点引进培育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浙江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浙江抢抓引才窗口期,已遴选产生27名顶尖人才,带动引进3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在高端芯片、创新药物、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五年内,引进支持150—200名,带动实施一批‘一人一策’项目,全省联动支持顶尖人才300名左右,形成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工作格局。”

顶尖人才必须施以顶格政策,方能引得鲲鹏振翼,水击三千扶摇九万。“鲲鹏行动”有四个鲜明特点,不唯帽子、不唯资历、不唯评审、顶格支持。

“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只要是人才的合理需求,都可以提出来审核论证。顶尖人才尤其是青年杰出科学家在支持期内作出重大贡献或显现出重大发展前景的,支持期满后,可再次申请“一事一议”,获得稳定支持。

“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入选专家在支持期内,每年只需要提交几页纸的进展情况说明。除了赋予顶尖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对“鲲鹏行动”计划专家及其团队设置更加灵活的经费使用项目。不用为科研经费奔波,不用为繁杂琐事忧愁,就有了心无旁骛做研究的底气。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让高校院所和头部企业等一流平台站到引才一线,成功地构建起了以才引才的工作链条。浙江大学通过引进国际著名数学家励建书院士,已集聚了阮勇斌、刘一峰等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

图片

市场主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关键是要发挥改革的撬动作用,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障碍,释放和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

“谁能帮我们实现自主碳化硅单晶量产,并进行深加工,实现年产15万片碳化硅衬底,谁就能拿走赏金。”去年5月,浙江博蓝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院长蓝文安在金华“揭榜挂帅·全球引才”需求发布会上,面向广大人才撒下“英雄帖”,引来一阵轰动。

拿出真金白银“张榜招贤”,谁有本事就让谁干,谁能攻克难题奖金就给谁!在非常之时,以非常之策,求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揭榜挂帅”是浙江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重磅举措。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不足和短板,浙江省委组织部出台“助企八条”,明确把“揭榜挂帅”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让“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三方协同、“揭榜者”被赋予确定技术路线、组建研发团队、使用科研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按照负面清单进行管理,这些“以结果论英雄”的高效举措,使得企业发榜积极,人才揭榜踊跃,让人才的“帅旗”真正挂到了实处。

图片

一批影响产业链自主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登上了省招贤榜:博蓝特的蓝院长所说的“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项目,是被欧美少数国家垄断的“卡脖子”技术。浙江技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600万元榜金所求“化纤类可再生使用的高效抗菌抗病毒防护面料”研制项目,在国内尚属空白……

与“揭榜挂帅”同步,浙江依托200多家海外人才社团等“全球求贤”,精准对接与产业契合度较大、科研实力较强的“关键小国”。同时,在省人才服务平台开辟“揭榜挂帅”专区,便于企业动态发布、专家实时对接。在武汉人才招聘会中,浙江根据湖北的科研和产业优势,发布了119项技术难题,得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快速回应,6个难题现场签约揭榜。2020年,浙江各地共发布技术难题2360个,发榜金额82亿元,截至年底,已揭榜597个,攻克技术难题177个,兑现金额2亿元。

“我要用补贴在绍兴购房,接家人尽快来绍团聚。”知道自己被绍兴市越城区免评审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张颂婧非常开心。今年4月,越城区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免评审”的特定对象为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高校的40周岁以下海外青年博士。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免评审’这种灵活的人才评价方式,为来越的青年科学家打开了创业创新的大门。”

“凡是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能真正发挥作用的都是人才。”浙江省委要求,善于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类组织中去发现和识别不同的人才。“人才的定义真的更广了,没想到我这个快递员也能当高层次人才!”去年5月,“90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入选了杭州市高层次D类人才,并获得优先摇号购房资格和100万元购房补贴,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嘉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才,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10万元的人才,也可以申请相应的人才认定。

2021年,多伦多大学博士后吴芩在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后,欣然决定归国加入,成为该所研究员。这得益于该院的“内部评审”机制,国科大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院士说:“对于优秀顶尖人才,经内部职称评审会举荐专家认定就可以直接获评高级职称。”“专家举荐制”在浙江多点开花,“我们组建了青年英才举荐委员会,聘请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等一流专家担任举荐委员。让一流的专家评价人才,他们推荐的人才可以直接纳入重点人才工程予以支持。”浙江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这让优秀青年人才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浙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评价方式初步建立,打破“四唯”,用人单位自主评价、薪酬贡献评价、企业估值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标准化认定等市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形成。

在杭州城东的钱塘新区,成立仅仅两年的杭州医药港小镇上演了一场场生物医药的“产业奇迹”:全球生物医药“巨头”纷纷加入、一流生物医药科研院所“遍地开花”,入港企业总数达1400余家,年营收近400亿元……

“小镇大为”的秘诀,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多元融合、互补互助的协同机制,是聚焦产学研用融合、链接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生态。目前,杭州医药港共有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20个,涵盖生物医药产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生产的各个环节。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是助力创新创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可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与产研融合一样,产教融合、产城融合,都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9月26日,海宁市集成电路产教联盟成立,海宁市半导体产业学院、电子组件拆焊技术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揭牌。同日,海宁集成电路学校与欣奕华、海芯微、天通控股、海宁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人才培养使用战略合作签约。2020年3月,学校与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达成共建协议。学校在产业园挂设“海宁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园在学校挂设“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企业学院”,双方共建浙江省电子元器件焊接与拆焊技术认证中心,共同开展教学和专业建设、招生招工和员工培训、社会培训。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个巨型的产业集群,而主导产业则成为吸引创新要素集聚、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今,产城融合的故事,正在成为浙江创新生态的生动表达。2020年3月,总投资295亿元的吉利汽车项目群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动工,吉利汽车集团全球研发总部在这里建设了全球领先的安全碰撞实验室、环境风洞实验室及动力新能源实验中心。作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汽车产业在新区的布局发展,直接集聚包括9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50多家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人才与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更加优化。目前,宁波杭州湾新区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4%,产城融合在不断深化。

打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数据链交叉融合,产生乘数效应、指数效应。浙江发挥政府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以工程师为纽带,吸引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产生化学反应。“一子落,满盘活”,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技术找到了应用场景,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与其他企业的工程师合作开发产品,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说起协同创新中心的工程师共享机制,浙江东方缘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衷感慨。通过与原料方面的工程师合作,企业成功自主研发“菠萝袜”“可乐袜”,发布首月就获得超600万件订单,成为年度“网红袜”。

2020年,浙江立足各地传统特色产业,确定了绍兴柯桥的纺织印染产业、宁波北仑的高端装备产业等14个试点,在全省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专职+兼职”结合,集聚一批海内外高水平工程师,以工程师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吸引、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民营企业“难引天线”、校院人才“难接地气”、“土专家”难有“用武之地”等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以协同共享、双向赋能为宗旨,绘制从顶尖到基础、国内到国外、上游到下游的“工程师分布地图”,全面激发浙江特色产业人才引力效应。

“让企业到中心就能找到想要的人才和技术,让工程师深入企业车间,推动平台创新资源、制造资源、服务资源协同共享。”浙江省委组织部这样定位和要求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聚集共性技术、开展共同攻关、实现共享人才、打造共享格局,“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模式,整合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让人才集聚裂变,为地方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截至目前,14个中心已集聚研发团队163个,工程师2343人;服务企业1410家,解决共性技术难题146个,个性技术难题614个,转化技术成果290项,组织技术培训10662人次,在企业、人才、高校院所中广受称赞。

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让浙江实现了产业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让省内后发地区享受先发地区人才红利,实现区域间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浙江还有“人才飞地”。

去年11月19日,总面积近800平方米、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产业的“舟创未来”嵊泗人才飞地在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启用。至此,舟山市已有6个“人才飞地”在上海、杭州、宁波投入使用。“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前台在飞地、后台在本地”,“人才飞地”是舟山引才聚才的新探索,截至目前,“舟创未来”人才飞地入驻企业已有60家,入驻人才超过280人。“人才飞地”同样为丽水提供了“引才难”的破题路径。近年来,丽水市借势杭州、宁波等地区位优势建立“人才飞地”,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丽水”的聚才模式,在浙江省内建设飞地3个,其中,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入驻的6家丽水企业已引到急需紧缺人才19名,用“远水”解了“近渴”。

变“本地筑巢”为“邻凤筑巢”,通过跨行政区域建设飞地孵化器,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在浙江,这样的“人才飞地”越来越多,飞地的汇聚效应迅速辐射和覆盖到了更多地区。

人才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长周期的工作,只有遵循规律,科学理性地推进,才能逐步推动创新生态的形成。谈起创新生态建设,浙江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深有体会:“人才工作必须超前投入,政府过紧日子,其他开支都在压缩,只有人才和创新投入在增长。其次是营造宽松环境,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提升对失败的容忍度,对人才投入的绩效考核和审计不用个别项目的失败、短期的亏损来衡量,算大账,不算小账。”

图片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是浙江人才生态最大的特色,也是广大人才最认可的优势。

“父母式的关爱”“保姆式的服务”,谈到对嘉兴人才服务的感受,入驻嘉兴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的浙江巨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全动情地说。2014年,陈全来到嘉兴创业,作为磁电传感与控制领域专家,陈全得到了嘉兴市的大力扶持,“每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都及时送来贴心服务,展现了父母对孩子一样的关爱,让我们更加专注技术,集中精力打磨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在嘉兴,我们就和在家一样。”陈全说。

近日,来自非洲喀麦隆的外籍人才聂金向杭州未来科技城提出了子女入学需求。通过认定,聂金可以与杭州居民一样就近选择小学。“未来科技城成立以来,一直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对全球人才一视同仁。”余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来莹说。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浙江既服务人才创业创新的“大事”,也关注人才闹心烦心的“小事”。2018年,浙江从人才反映最集中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五子”问题抓起,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是着力解决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的同城待遇问题,为1000多位高层次人才落实同城待遇。

紧抓人才“关键小事”,体现着浙江和人才共成长的赤诚之心。在“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浙江提出办好营造优良生态八件人才实事,其中四件实事聚焦人才发展金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是对以往解决“五子”问题人才服务的再升级,释放着浙江温度。如果说把“五子”问题比作让人才宜居,促人才扎根的膏腴沃土,那么,另外四件实事,“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必是和煦阳光,“无处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间”“营造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人才精神激励”则是人才成长所需的“柔风细雨”。

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茁壮成长,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今年以来,浙江全面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着力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码就是其中的典型应用。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聚焦人才高频服务事项,系统集成,形成纵向覆盖省市县、横向打通各部门的人才服务网络,人才凭码享受全省各地人才服务。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人才服务领域的运用,推动服务界面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人才评价从“人工评审”变为“智能画像”,政策兑现从“串联审批”变为“智能直享”,项目管理从“耗时费力”变为“无感监管”,人才服务从“各自为政”变为“一键办事”。

浙江更关心人才成长。近年来,“人才服务银行”在全省遍地开花,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平价信用贷款,最高额度可以达到5000万元,仅浙商银行一家已累计授信超百亿元。去年8月,整合了银行、券商、交易所、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全国首个人才企业上市服务联盟启动,为人才企业提供规范培育、股权融资、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这是继“人才贷”“人才保”“人才板”等举措后,浙江对人才全链条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一树百获。浙江成为了中国经济最活跃、民营企业家群落最密集的地方,“浙江现象”和“浙江奇迹”更是倍受瞩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居经济发达省份前茅,全面小康进程居全国第一,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在这一张张写满了第一的“尖子生”成绩单背后,正是人才这一成功密码。

“钱塘潮涌自天来。”浙江人才工作的实践,映射着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政治定力、“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政治执行力和对“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浙江,必将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浙江之窗”,作出回应“时代之问”的“浙江之答”!

下一篇 为啥被选为首批联系点?此地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等你来评~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7 www.czdj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郴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湖南红网 ICP号:湘ICP备19026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