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郴州党建>时政要闻

开“路”先锋曾希圣

2021-05-11 16:00:14  来源:郴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字体: 【小】 【中】 【 大】

曾希圣(1904年-1968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资兴参与中国革命建设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曾希圣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开启了“传奇之路”,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领导红军情报工作的创业路,是红色密码之父;敢走力挽危局的荆棘路,是革命事业的拓荒者;勇蹚天下先的探索路,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

??2.png

修缮后的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领导红军情报工作的创业路

曾希圣是我党我军首个无线电技术培训班的创办者。因上海革命形势急剧恶化,1931年12月辗转来到中央苏区,不久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二局局长,负责情报、侦察工作。他带领二局攻克破译难关,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红军长征中,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尤其是党和红军面临关键抉择时,曾希圣领导的二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立了奇功。比如,“促成通道转兵”和冒充蒋介石发急电调开国军的“妙计”。

1934年12月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敌人明知我军受到严重消耗,不仅桂军没跟追进山,连专职的“追剿”军湘军和中央军也没有追击。曾希圣敏锐察觉出凶险,命令侦查台不论多难,都要值班开机,紧紧盯住湘军刘建绪、中央军薛岳兵团的指挥台。12月11日先是侦察到刘建绪兵团主力动向,根据情报,在毛泽东等提议下,周恩来、朱德派出一部向贵州作战术侦察,为全军转移贵州西南部做准备。当天深夜,又破译出刘建绪十万湘军的部署命令电。中革军委在通道县召开会议,讨论红军行动路线。会上,向贵州还是湘西行进,毛泽东、李德据理力争,讨论激烈。这时,曾希圣跑进会议室,拿着截获的情报,阐述敌军重兵在湘西张网以待的情势。博古、李德被迫同意毛泽东的主张,放弃北上湘西计划,改向川黔边发展。这次通道转兵,避开了敌人的重兵伏击。后来,毛泽东对曾希圣说,没有你的情报,博古可能只会‘博古’不会‘通今’,不会同意改变行军方向;不去贵州,何谈遵义,遑论遵义会议了。进军贵州,你是出了大力的。

第四次渡赤水时,中央红军集结在乌江北岸的10-25公里一带,准备南渡。蒋介石似乎看出红军动向,节节布防,阻碍通过,尤其是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距离红军集结地非常近,很快就要遭遇。此时,红军面临北有追击、南有截击,西去或东出都必定陷于敌军重围的危险境地,若在此一战,结果将比湘江战役更惨烈,甚至全军覆没。中央军委领导及总参研究计划,商讨对策。结果商讨了快一整晚,仍一筹莫展。生死关头,曾希圣灵光一现,提出妙计。他说,二局熟悉蒋介石、中央军的密本、电文格式、来往程序和规律,如果假借在贵阳指挥作战的蒋介石给周、吴发命令电,让两部加快前进,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就可以避免敌我两军遭遇。只要部队渡过乌江,敌人追赶也来不及了。这计划利用了蒋介石常常越级直接指挥的特点,很难引起怀疑。于是,当即拟定电文,用蒋介石近日使用的密码发出。就这样,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堵截,他们落在后头约一个星期路程。从此,大路通天,各走一边,红军继续着万里长征,中央军继续着“万里长追”。到达陕北后,毛主席称赞曾希圣说,没有曾希圣领导的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做情报工作,是曾希圣一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但这靠的不是天赋,靠的是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二局刚组建不久,中央红军攻打赣州,遭遇惨败,伤亡3000多人、10多个师团干部牺牲。其中敌情不明是重要原因。在部署作战时,朱德就批评了曾希圣的敌情介绍:“大致可不行,大意更不行!”战斗开始后,二局的谍报侦察员不能及时准确获取敌军企图和部署,无线电侦察台也对敌方来往密电一无所知,甚至异常调动4个团入城都没察觉。这一战给曾希圣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此后,他日思夜想怎样及时准确获取敌方情报。曾希圣想从破译敌军密电上找出路,然而,破译谈何容易,国民党派系多,密电版本多,电文长,又不乏保密性。不查密本,不知公式,谁知道这密电什么内容。因此,叶剑英把密电比作“天书”,称破译是“读天书”。万事开头难,但曾希圣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他从敌军一个指挥电台的大量文电已译出的30多个字入手,摸线索,找规律,反复猜译,终于全部译出,并证实所译内容的准确性。由于研究太过投入,顾不得理发和刮胡子,以至于别人叫他“曾胡子”。这是红军第一次成功破译敌军电文。从此,曾希圣领导二局有资格、有能力和国民党军展开没有硝烟的密码战、情报战,敌人的一举一动,基本在二局的掌握之中。到1934年7月,二局累计破译敌人密码本400多本。周恩来称曾希圣是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曾希圣在四渡赤水巧施妙计一事,蒋介石始终没有察觉。即使在党内高层,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一直严守秘密,不跟任何人提起长征的经历。女儿小时候曾问过父亲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做了些什么,曾希圣总是三缄其口。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曾希圣给还在二局、后为开国少将王永浚的信说“有名的英雄不足奇,无名的英雄更可贵”。

敢走力挽危局的荆棘路

曾希圣具有革命者的胆识和魄力,工作能力卓越,才能突出,哪里有需要、有困难,就去哪里,能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打开工作局面。

奉命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打造了“富七师,甲全军”。皖南事变后,中央组建新四军第七师,到皖江开辟根据地,曾希圣任政委,主持工作。当时,根据地部队人数不足2000人,武器装备落后。四周敌伪据点星罗棋布,与军部、兄弟师联系阻隔重重,再加上敌顽疯狂夹攻,休整恢复时间少,想要生存发展下来,非常困难。曾希圣根据当时的严峻形势,确定了隐蔽发展的战略方针,粉碎敌顽数次“围剿”。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皖江根据地坚持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部队近3万人、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还创造了军中的致富传奇,被誉为“富七师,甲全军”。据不完全记录,1944年后的一年间,支持给军部及5师的现款高达4400万法币,按当时价,折合黄金22万两,是国民党政府拨付新四军经费的20倍。


??3.jpg

受命于危难之际,一度同时担任两省省委第一书记。解放后,安徽灾害频仍,基础薄弱,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被称为“乞丐之乡”。1952年,毛泽东提议曾希圣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时说,安徽老百姓需要这个活菩萨,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被戏称为“乞丐头子”的曾希圣主政安徽长达十年。他从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抓起,治理淮河,推行农业“三改避灾”,粮食空前大丰收;抓住沿海城市工厂疏散内迁的机遇,迁进工厂企业106家;重视技术人才,不拘一格起用“戴帽”人员,甚至为争人才与上海对簿公堂,许多著名的老专家、老学者,都是50年代从省外支援来的,安徽较快地改变了落后面貌。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曾希圣是抓生产力的,如果我们国家的省委书记都像曾希圣一样抓生产力,那么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就大有希望了。在党的八大会上,曾希圣作专题发言,还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由于山东饥荒问题严重,为了扭转山东局面,中央任命曾希圣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他大力纠“五风”,开展生产救灾运动,不到几个月,山东最困难的局面开始扭转。

最后时日仍为党工作,研究破译现代密码。1968年,曾希圣由于长期的革命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受到严重冲击,心情高度压抑,患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然而,逆境并没有使他消沉,更没有把他压垮。考虑到军队破译现代密码技术还有不少短板,他又开始了现代密码的破译,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医生、儿女恳切劝告,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为党工作,拼一天少一天,能干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曾希圣逝世后,留下唯一遗言是,把自己研究密码的三个笔记本,转交给周总理。曾希圣明知自己的生命如同残烛,却仍然坚守着“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心不变”的誓言。

勇蹚天下先的探索路

1961年2月,曾希圣从山东回到安徽,面对农村“饿病逃死”问题,意识到要恢复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松绑,解放被压抑着的积极性。他率先在安徽全省推行包产责任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把火。当时全国形势相当严峻,大部分地区农业产量持续下降,而安徽风景这边独好,粮食总产量达到900多万吨,极大改善全省农民生活困难局面。“责任田”被称为“救命田”。“责任田”试点为今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安徽起步,具有重要启迪和引路作用。李先念称赞曾希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

这种勇蹚天下先,源于总结教训、修正错误。曾希圣干革命工作有激情和韧劲,什么事都想在全国争上游,都想打造一片新天地。但在严峻的形势和问题面前,曾希圣主动承担主责,认为对人民犯了罪,要戴罪立功。还专门召开全省三级干部大会,代表省委检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4个,总结经验教训14条。这次会议,分析总结是比较深刻的,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水平。在当时全党还没有对“左”倾错误进行总结的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难能可贵。各种压力面前,曾希圣先后三次向毛泽东汇报,强求“责任田”继续搞下去。曾希圣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这种勇蹚天下先,源于大胆探索、敢于担当。工作重心在山东的曾希圣,听到安徽问题严重时,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回到安徽主持大局,请求辞去山东职务,要“和江淮儿女同生死、共患难。”当时倡导和推行“责任田”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具有丰富革命经验的曾希圣心知肚明,但为了使安徽千万百姓走出困境,他坚持实事求是,第一个站出来,甘冒风险,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义无反顾。还及时打消省里其他领导的顾虑:“你们不必担心,一切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受到批判后,牵连了一批干部,他主动揽责,说“责任田”是我提出推行的,由我承担,不要涉及其他干部。

这种勇蹚天下先,源于初心使命、人民情怀。一次会议中餐,看着桌上只有萝卜、白菜、酸菜、3两米饭,曾希圣感慨万千,革命成功10多年了,领导干部都是这样的伙食,老百姓可能连糠粑粑都难吃上。他深情地对同志们说:“再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要让老百姓吃肉,才有脸把这官当下去!”为了让老百姓不再挨饿,他带头搞“责任田”,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论,有的甚至攻击他犯了方针路线上的错误,是资本主义复辟,中央领导也很为他“担心”。但他顶住压力,始终没有动摇。共产党人就是如此,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再大的压力顶得住,再大的牺牲也不怕。(作者系中共资兴市委党校教师 刘海燕)

下一篇 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袁隆平院士团队再传喜讯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7 www.czdj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郴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湖南红网 ICP号:湘ICP备18022240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