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日之郴州,求贤若渴,海纳百川。2018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林邑聚才”计划的若干措施》(简称“林邑聚才”计划);2019年以来,又制定出台了10个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既突出宏观导向,也注重微观保障。
近年来,各县市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本地实际陆续制定了具体的人才政策,注重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从平台到制度、从引才到用人,实招频出、亮点纷呈,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资兴市旗滨光伏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参加“企业高校行”专项引才活动。
资兴:唱响聚才新曲
近日,经企业申报、资格审查、实地考察、组织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杨拥军等3人被认定为资兴市首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A类)。这是《资兴市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出台后认定的首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分别来自该市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按照政策规定,这些高层次人才将享受每月4000元的人才津贴、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首次购房最高40万元的购房补贴、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一系列政策待遇。
为免除人才落户的后顾之忧,资兴市投资1000万元、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楼已配备完成,人才公寓楼按照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每套面积68平方米的标准设计,经该市评选的“优秀人才”、认定的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省、郴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各类在资无房人才可以申请免费入住。
识才、爱才、用才,才能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近年来,资兴市陆续出台了《资兴市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办法》《资兴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资兴市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暂行办法》《资兴市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措施。
2019年,资兴市按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标准及时兑现了首届获评优秀人才的第二年津贴33.6万元,并下拨10万元专项经费组织优秀人才外出考察。在医疗和经济领域,该市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了两个“领军人才工作室”——“唐小文工作室”每天通过门诊或住院部医护人员筛选危重症、疑难杂症的患者后,组织专家快速会诊,为患者提供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刘军强工作室”对于推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在企业上缴税收同比增长38.46%,充分发挥了优秀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
柔性引才是打破中小城市引才困局的“金钥匙”。资兴市“柔性”引进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肝胆外科专家吴金术教授到该市第一人民医院会诊、查房和学术讲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对东江湖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把脉问诊;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服务18个省级贫困村,为柑橘黄龙病防治、茶叶生产、水产养殖等提供支持。
随着束缚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的打通,资兴市的人才工作迎来了可喜局面。2019年,该市共引进各类人才共271人,其中事业单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9人,企业高层次及青年人才23人。
农技专家田间指导永兴柑橘春夏季管理。
永兴:孵化本土人才
为破解住建规划、财政审计、现代农业等领域专业人才紧缺难题,近年来,永兴县大力实施“1+1+N”人才培养机制,即:一个行业或领域,引进一个人才或团队,再不断培养孵化更多人才。涵养人才生态、丰富本土人才储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
永兴制定了《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引进的各类人才在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目前,永兴县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引进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10多个、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10多名。
针对县一级人才引进难、培养慢、流失快等问题,永兴县一方面舍得“下本钱”,注重“巧用钱”,通过政府引导,撬动企业、社会资本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了本土人才的孵化力度。该县将各单位特别是住建、农业、卫计等部门抽调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作为实用人才培养对象;把稀贵金属产业、冰糖橙产业、城乡规划、乡村振兴、教育卫计作为重点行业储备人才,在不同领域组建专业团队;在农业领域,将全县果农全部纳入实用人才培养范围,并定期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培训。
永兴县举办农药知识培训。
为补齐实用人才能力短板,永兴县邀请专家、教授“量体裁衣”制作教材,有针对性地为学员设计课程,专业生和非专业生制定不一样的计划,县直机关和乡镇(街道)安排不一样的课程,通过开展座谈交流、轮流上讲台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1+1+N”城乡规划人才培训班3期,冰糖橙技术培训班34期,曾宪国蛇伤治疗技术培训班5期。为提高培育质量,该县还组织“1+1+N”培训班学员到省市对口单位跟班学习,开拓思维眼界;安排到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重大风险防控和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创新引才育才方式,人才真正成为了推动永兴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该县把引进、培育的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下派到一线企业、项目,壮大产业发展。永兴长友银业与世界500强正威集团合作,引进了业内综合型人才杨尚龙,培育带动长友公司技术和销售团队,扭转了该公司狭窄的销售格局。在人才创新驱动下,永兴县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57家,过10亿的企业有5家。
宜章:科技兴农惠民
3月6日,在科技专家服务团的组织下,11名省科技专家克服疫情影响,驱车300余公里,分三个小组深入宜章县梅田、浆水、岩泉、瑶岗仙等9个乡镇和13家企业,对疫情期间的农业生产精准把脉、合理开方。
为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宜章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县组织76名科技专家紧扣当前实际,开播“微讲堂”10期,下发技术资料25类,进行调查问卷2期,录制“微视频”40余个,开展微信答疑200余条,开展试验示范20余次,让农户及时掌握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坚定了农户备战春耕的信心。
近年来,宜章县围绕脱贫攻坚深入实施人才扶贫工程,精准选派386名科技特派员和技能人才深入基层单位和项目点开展科技创业活动,积极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力量组建90人的扶贫专家服务团,下设农业、林业、农机、烟草、医卫、环保等8个技术分团,精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该县采取向院士工作站借势、向科技特派员借智、开办讲坛借力等方式,多渠道强化人才培育,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化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邓秀新,湖南农业大学大柑橘体系专家邓子牛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专家李娜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人才,通过“田间课堂”“农家讲堂”“兴农论坛”等方式组织基层技能培训282场次,培训各类实用性人才2万余人,培养省人大代表、脱贫能人黄凤兰等致富能手、乡土专家共计363 名。
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主任、国际柑橘学会执委、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邓子牛教授在宜章县脐橙种植基地推广坡地起垅栽培技术。
宜章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积极与省市对接争取科技人才135名对宜章农业生产进行对口指导,成功组建湖南首个脐橙院士工作站,指导种植脐橙26.6万亩,创产值达10亿元,带动48家企业10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宜章县共接收和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3批次254人,开展技术服务2万余次,服务基地126个,打通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科技人才成为宜章乡村发展的“发动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他们活跃在宜章大地,用科技牵手农业,让土地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汝城:带动脱贫致富
在汝城县延寿瑶族乡浩佳皮具厂官亨村扶贫车间里,7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地加工着皮具。工厂负责人、郴州市“优秀乡村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延寿瑶族乡桑坪村党支部书记朱端富说:“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这个工厂,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户,选择全乡贫困户较为集中的官亨村里建了扶贫车间,这里70多名工人中有一半是贫困户。”
像朱端富创办的这种扶贫车间,在汝城县有上百家。近年来,汝城县为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农村经济能人、返乡务工人员利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扶贫车间”是汝城县引才富民的有效载体,为了让扶贫车间在贫困乡镇、贫困村落地生根,县职教中心利用“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结合当地特色、产业需要和群众意愿,广泛开展厨师、旅游、种养殖业等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把技术培训办到田间地头、企业基地,使技术指导和服务覆盖到所有贫困村和项目基地,让广大群众掌握了更多的实用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
汝城县土桥镇合兴村扶贫车间。
不仅如此,汝城县还充分发挥地理、气候、资源等独特优势,合理引导乡村人才创建种植车间、养殖车间、劳动密集型产业车间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车间效益。土桥镇黄家村村民长期种植和竹稻米,该县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当地优秀乡村人才、旺发米业负责人李琬红组建优质稻加工车间,吸纳贫困人口13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8万元。汝城县琛航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返乡创业青年何学群相继在暖水镇东村、土桥镇合兴等5个“半劳力”人数众多的贫困村创建了电子产品加工扶贫车间,让时间充足、出不得远门、干不了重活的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在小型手工艺品加工中获得收入。
目前,汝城县有120多家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50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00余人。为调动各类能人志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该县加大了奖励补贴兑现力度,已发放补贴96万元、奖励资金75万元,为21家扶贫车间发放小额创业贷款315万元。随着各类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的广阔天地成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舞台。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随着郴州不断传递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了“我回郴州、我来郴州、我建郴州”的创业之路。市县两级党委出台的人才政策举措,着力破除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痼疾,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齐头并进,使得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为奔跑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郴州装上了强劲的智力“引擎”。